近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》,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、均衡、普惠、可及。黨員干部應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,把民生工作放在心上、抓在手上、落實在行動上,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(shù)。
把群眾訴求聽準。民生無小事,枝葉總關情。民生工作的發(fā)力點,就藏在“衣食住行”“柴米油鹽”等日常小事之中,也藏在群眾的“嘆息聲”“吐槽聲”“抱怨聲”中。黨員干部要化身“解鈴人”“聽聲筒”,以躬身入局的姿態(tài)扎根基層,主動走進社區(qū)街巷、深入田間地頭,在茶余飯后的閑談里聽清群眾最真實的聲音,在家長里短的傾訴中觸摸民生最真切的脈搏。同時,還要充分利用網(wǎng)絡平臺、新媒體等手段拓寬傾聽渠道,讓群眾能夠隨時隨地表達心聲,精準把握群眾需求。只有時刻關注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真正把群眾的愿望清單轉化為工作的任務清單,才能讓政策真正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,讓群眾的獲得感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續(xù)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把群眾難事辦妥。民生問題無小事,解決問題是大事。黨員干部既要做“穿針引線”的策劃者,謀劃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工程,更要當“人民至上”的實干家,積極化解民生痛點、堵點、難點問題。面對提升公共服務效能、完善社會保障網(wǎng)絡、優(yōu)化民生政策等“硬骨頭”,要立足本職崗位,主動擔當作為,以現(xiàn)場辦公的行動力突破難點,用一線協(xié)調的攻堅力打通堵點,梳理問題清單、細化具體舉措,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,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落實,切實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,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把民生承諾變成百姓身邊的實景。
把群眾服務做實。“利民之事,絲發(fā)必興;厲民之事,毫末必去。”解決民生問題既要立足當下,解決群眾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(xiàn)實的利益問題,也要著眼長遠,建立健全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效機制。一方面,黨員干部要主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項常態(tài)化、長效化的重要工作來抓,建立健全“民生項目臺賬管理”制度,明確“施工圖紙”和“交付時限”,實行銷號管理。另一方面,要以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色的第一標準,開展“民生項目滿意度測評”,主動接受群眾“閱卷”,邀請群眾作評判、點問題、提建議,進而不斷提高為民服務的主動性和解決民生問題的質效,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。
